
默克尔,曾是德国的总理,已经卸任四年。她可能也没想到,今天她竟然会遭到如此猛烈的批评,而且这些批评者,竟然都是来自她自己曾经的欧洲同胞。
最近,默克尔在接受匈牙利媒体采访时,谈到了关于俄乌冲突的一些看法,这些话意外引发了轩然大波。最令人吃惊的是,批评她的竟然不是俄罗斯人,而是欧洲国家的民众,特别是一些她曾经合作的国家。
曾经的默克尔,离任时在欧洲享有极高的声誉,但现在,几年过去,她却成了“欧洲的罪人”,被批得几乎“无法翻身”。这一反差让人不禁好奇,究竟默克尔说了什么话,让她从英雄变成了“公敌”?
这场风波的源头,其实来自一个近期的会议。就在不久前,欧洲政治共同体领导人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这个会议是法国总统马克龙提议的,目的是让欧盟各国在有共同关切的问题上进行讨论。而10月初的这一场会议是第七届,会议主题围绕“安全、韧性、依赖关系和移民”展开。
展开剩余76%作为欧洲主要国家的会议,俄乌冲突显然成了讨论的焦点,但会议上,各国对这一问题的立场差异也非常明显。首先,波兰总理图斯克与匈牙利总统欧尔班因对俄乌冲突的不同看法发生了激烈争执。
图斯克指责匈牙利在冲突中“不与波兰、北约和欧洲站在一起”,直指匈牙利是欧洲的“叛徒”。对此,欧尔班则回应称,当前欧洲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俄罗斯,而是“经济停滞和竞争力下降”。他认为,继续在俄乌问题上耗费大量资源只会让欧洲走向衰退,而欧盟应该团结起来捍卫共同利益,而不是为某一国的利益拖整个欧洲下水。
两国首脑的激烈辩论正酣时,默克尔的言论也搅动了整个局面。她在采访中透露了一些关于俄乌冲突爆发前的幕后故事,提出了三点关键看法:
首先,默克尔回忆称,早在俄乌冲突爆发前,她就发现了危机的苗头,并试图通过外交手段阻止战争的发生。她表示,2011年6月,普京开始不再认真履行《明斯克协议》,这使她意识到形势的紧张,于是她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共同提出,应该通过新的对话方式来避免与俄罗斯的冲突。
其次,这一提议遭到了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的强烈反对。她指出,这些国家担心欧洲在对俄政策上意见分歧,拒绝接受任何改变现状的提案。
最后,由于这些国家的反对,最终未能与俄罗斯展开有效对话,这也是她最为遗憾的事情。在她看来,正是这些国家固执己见,阻碍了整个欧洲的利益,使得欧盟失去了与俄罗斯沟通的外交空间。她甚至认为,波兰等国的立场直接促使了战争的爆发。
这一番话一出,欧洲各国立即反应激烈,尤其是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外长查赫克纳迅速反驳称,俄乌冲突的根本原因并非波兰或波罗的海国家,而是俄罗斯的“野心”。她坚决认为,俄罗斯应为战争负责。
波兰前总理莫拉维茨基也直言不讳地批评默克尔,说她在采访中的言论显得轻率,并指责她是“过去一个世纪最具破坏性的德国政客”。还有不少人认为,默克尔的亲俄政策是导致局势恶化的根本原因,指责她与俄罗斯走得太近,使得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肆无忌惮。
如此一来,默克尔在欧洲成了“众矢之的”,她的言论遭到铺天盖地的批评。那么,默克尔的言论真的错了吗?
不同的立场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则给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他表示,默克尔清楚战争的代价,“如果她还在担任总理,我相信俄乌战争可能就不会爆发”。武契奇的说法相对理性,但在如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能保持清醒的国家并不多。
如今的欧洲,局势动荡不安,经济衰退,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欧盟能否清楚自己处于何种困境?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但谁也不愿意承担责任。默克尔的言论让许多人不满,因为它挑战了他们的立场。于是,默克尔便成为了替罪羊,被批得体无完肤。
但如果放眼整个欧洲,真能在复杂局势下保持冷静、理性的人少之又少。也许,欧洲人需要反思的是,这一切的根源,究竟在于谁的政策失误。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天眼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