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十年,联合国又重新启动对伊朗的制裁。紧随其后的是中俄两国的举动,显然希望在这场风暴里为德黑兰“兜底”加把劲。
据彭博社引述的知情人士称,为了躲避美西方的制裁,中国拟把发动机、底盘等车辆零部件先组装成半成品,再放进集装箱运往伊朗。这些半成品并不以现金结算,而是以伊朗产出的铜和锌进行换取。这种“以物易物”的做法,虽然历史悠久,但对当前的伊朗来说却非常实用,尤其在英法德三国推动联合国重启制裁之后,这种交易方式更像雪中送炭。
这一步到底能让西方制裁变成多大“阻力”?答案是,似乎确实有削弱的效果。西方可以封锁金融通道,但很难阻止货船进出港口。当零部件以半成品的形式通过第三方公司运作,并且交易不使用美元或欧元,而改用物物交换和本币结算时,基于货币的监控手段就几乎失效。除了金属,石油等商品也有可能通过同样的方式进入伊朗市场。
从国际法角度看,这种贸易方式并不违法。主权国家有权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进行经贸往来,其他国家无权干涉。这也是中伊两国在这样的贸易安排中各取所需的一种方式:伊朗拥有丰富矿产,中国则具备强大的制造业链和巨大的金属需求。两国的这种互补关系,能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循环链条。
展开剩余66%需要补充的是,这种以物易物的贸易模式并非只有中伊在用。自俄乌冲突以来,中国和俄罗斯也在通过类似方式开展贸易,以绕开欧美的制裁。中伊之间采用此类贸易,也是一种对西方的“表态”:我们不会因为制裁而放弃正常经贸往来,将按自身利益推动发展。这个立场,与中国在联合国就伊核问题所强调的“通过对话与谈判解决问题”的主张,一脉相承。
从长远看,这种做法也可能给伊朗打开另一扇窗。因为存在“漏洞”的交易方式,会削弱制裁的实际效果,或迫使美西方进一步精细化制裁措施。当然,具体成效如何,还需时间来检验;但可以预见的是,这种以物易物的贸易模式,正在推动全球贸易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挑战以美元为核心的现有全球贸易体系。
在中国之前,伊朗的“大哥”俄罗斯也及时出手相助。制裁生效的当天,俄罗斯明确表示不会承认也不会执行对伊朗的制裁,同时伊朗方面还称俄罗斯的米格-29战机已经交付,伊朗空军正在等待更先进的苏-35。紧接着,双方今年1月签署的俄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本月正式生效。这一系列动作表明,伊朗并非孤立无援。
有了中俄的支持,伊朗的立场自然更为强硬。他们拒绝向美方屈服,也不愿放弃铀浓缩。总统如上任者更是高调表态,称“天塌不下来”。过去,伊朗也曾对美国寄存过希望,但经历多次打击—包括核设施遭受空袭和核心科学家被暗杀等事件后,德黑兰已清楚地认识到美国并非要放手放过伊朗,因而选择背水一战。
当前的国际局势确实在变化。中国直接对美方关税形成强力对抗,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步步逼近,美国似乎束手无策,伊朗手中还有一定的核筹码。向东看、向东方寻求更多空间,或许成为他们的现实出路。
总的来说,中俄这两步棋,虽然各自独立行动,但核心目标是一致的:为伊朗创造一个“去西方化”的生存空间。中国解决的是“怎么活下去”的问题,俄罗斯则在“谁敢动他”的层面设下防线。当两国用各自的方式表态时,所谓的“全面封锁”就像变成了纸老虎。有人说这是在钻漏洞,但西方强行推动重新对伊制裁,本身就站不住脚,道义上也有瑕疵,因此也就不足为怪,其他国家才会有所借鉴。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天眼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